據媒體報道,11月7日,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召開新聞發布會,對外正式發布《電力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(2016~2020年)》。(以下簡稱《電力“十三五”規劃》)
先不論《電力十三五規劃》內容如何,單是它能順利面世,就已經是重大突破,足以令業內人士歡欣鼓舞——畢竟這么多年“真空期”,雖然在客觀上減小了很多電力項目發展阻力,但是,項目的無序“瘋長”也帶了諸多問題和矛盾。
稍稍梳理就會發現,無論是上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后煤電項目的“跑馬圈地”,還是以光伏、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爆發式增長,都是因為缺乏科學的規劃、有機的協調機制等因素,從而導致了電源結構進一步失衡、“煤電價格之爭”、棄風、棄光等一連串連鎖反應。
所以,《電力“十三五”規劃》出臺,首先從姿態上向人們昭示了國家對經濟轉型期電力發展的重視,以及對電力行業各種“亂象”撥亂反正的決心。
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“增供擴張”已不再是制定規劃的主要著眼點和著力點,這也為《電力“十三五”規劃》轉型換代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。所以,多能互補、提高效率順理成章地成為電力改革與發展的當務之急。
具體到《電力“十三五”規劃》本身,相比于以往的五年電力規劃,本次規劃亮點頗多,版本明顯升級。
而最大的亮點是確立了綠色發展的主線,將遠距離輸送和就地消納相結合,提出到2020年之前將棄風棄光率降至5%以下。以此為基礎,提出了各類電源發展目標,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。
觀察《電力“十三五”規劃》就會發現,不管是增加調峰、調頻機組,還是抑制低效的煤電發展等一系列的措施,都是圍繞大力發展綠色能源這個中心,來精心安排產能,小心統籌電源結構。
在如此主題思想下來制定規劃,就有可能避免各類電源各自為陣、單兵獨進的冒進行為,也有可能避免“一抓就死、一放就亂”的周期性惡性循環。從而,有針對性地緩解電源結構失衡現狀,逐步化解清潔能源棄風、棄光、棄水等長期積攢下的問題和沉疴。
實際上,從本質看,電力規劃尤其是以電力項目發展規模為主要內容的電力規劃,具有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,其最大弊端是預測失準,操作失靈。當“豐滿”的理想遇到了“骨感”的現實,往往措手不及,不得不手忙腳亂的頻繁干預、調整,結果卻并不如人意;厥走^去,這樣的事例俯拾皆是,這也是前幾個電力五年規劃難以出臺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令人欣喜的是,《電力“十三五”規劃》不僅確定了各類電力發展的規模,并且將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有關內容納入其中,明確提出了組織相對獨立和規范運行的電力交易機構,建立公平有序的電力市場規則,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電力市場,深入推進簡政放權。
竊以為,這些內容的意義遠比具體的裝機容量等指標更為重要。因為一旦完善的電力市場形成,政府只需制定好相關游戲規則,電力完全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配置資源。
《電力“十三五”規劃》美好的藍圖已經繪就,令人神往,令人期待。當然,規劃不是鐵板一塊,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滾動調整。同時,欲將美好的愿景變成現實,還需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,整合好各種相關資源。最重要的是監管到位,不留死角。否則,理想的光芒終將難以照亮現實的道路。
(本文刊載于《中國電力企業管理》2016年12期,作者系《中國電力企業管理》雜志社社長、總編)